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网址
工业 农业 房产 汽车 家居 服饰 日用 IT 文教 旅游 生活 服务 工商 商务 广告 工程
深圳大学教授胡世清,教育是门技术活儿 腾讯     2022-04-10 21:02    

胡世清,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深圳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分布式计算机方向硕士。先后在深圳大学原师范学院教务处、计算机教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工作。主要从事技术网络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曾获含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10年纪念“优秀指导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大学本科教学“优秀本科教师”在内的多项优秀教师称号。 “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2013级教育信息技术系的学生赠给全系老师的牌匾上如是写道。这块牌匾如今悬挂在胡世清的办公室内,静默地见证着一名师者的成长:漫漫长路走来,已经获得众多荣誉的他,2021年度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的称号。但在来到深大之前,胡世清却未曾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为人师表。 迎特区浪潮,筑教育新基 在就读计算机专业之前,他对相关领域一无所知。在视野开阔的身为高校教授的父亲的建议下,他才选择了这个新兴而陌生的专业。但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胡世清笑谈:“我82年入校,学了四年理论,直到毕业设计才真正摸到一台个人计算机。”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胡世清埋头钻研,逐渐喜爱上了这个专业。1989年,胡世清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分布式计算机方向的硕士学位,并获得留校工作的机会。在那个教师群体还不能人手一个“小蜜蜂扩音器”的年代,胡世清觉得自己“性格安静,声音偏小”,不适合教师岗位,便选择到“365研究所”从事军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 19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春风一路吹进了西北内陆。看到南方的时代大潮滚滚而来,安静、斯文的胡世清这时才惊觉,自己也和全国各地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一样,对充满了机遇的深圳有着前所未有的向往。于是,他走出西北,来到了南海边。 1996年,胡世清调入深圳大学,开始在刚成立不久的师范学院(现教育学部)负责教务处的信息化工作。谈起当时的情况,胡世清只说:“也没想太多,只是想把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搞起来。” 凭借自己多年攻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科优势,胡世清帮助师范学院(现教育学部)成功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教务系统,在排课、选课等方面实现全自动化,并凭借该教务系统取得了深大的教学成果奖。2001年,在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胡世清申请调到计算机部从事与专业相符的教学工作,一年后担任计算机部主任。 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转折点悄然来临。2000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2006年,深大迎来了新一轮的学科调整,教育信息技术系成立了。胡世清被任命担任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和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主任,尽管对教育技术学这一新鲜的领域缺乏了解,但他决定担下重任。 为了办好这个专业,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去研究学科背景。在与全系教师在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需求后,他们将学科方向定位成教育软件与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两大方向。其中,教育软件与网络工程方向的提出在国内属首次。 担任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已有15个年头,胡世清对于教育技术学有着特别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学科建设是他的一项“本职工作”,在任职的十几年里,他长期主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工作,及时地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多次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如今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成为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率先完成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也建成为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尽管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这些丰富的成果,但用胡世清的话来说,荣誉满载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他所坚持的人生信条只是“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尽心尽力与问心无愧”。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更需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及教育应用能力。”胡世清认为,在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方面,教育技术专业具有非常独特的学科优势。“教育技术学很有前景,无论是继续投身到教育行业,还是想转行技术岗位,做互联网都可以。教育技术学培养的人才是相对全面的。” 审时代流变,铺发展新路 或许是教育背景使然,胡世清在观察时局的过程中最先考虑到的,便是技术。在信息化浪潮席卷社会的当下,面对更为多样的时代需要,教育行业需要迸发出革新的力量。无论是被疫情推上舞台的网课生态,还是教育改革下的双减政策,胡世清都能从专业角度阐发自己的见解。 “疫情是一次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比如国家一直推动和支持的在线教育,以及网络金课等课程的建设都得到了关注。而双减政策展示了教育公平的导向,实际上,实现教育公平也是离不开技术的。我们国家的校校通网络,就是把网络优质教师资源分享到偏远山区的一个途径。”在胡世清的眼中,教育与科技的交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趋势,具有莫大的潜力。 然而,应然层面的理想状态,在实际状况中未必能全然实现。胡世清坦言:“大部分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对这个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在相对单一的功利化价值导向下,招生计划中热门的往往是商科,而计算机、传媒也同样成为“香饽饽”。在这种氛围之中,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这种“边缘感”同样折射在已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群体之中,“选择这门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要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都不甚了解。也有一部分学生,明明才刚入学,就在考虑转专业。”胡世清对此有些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对学科建设的热情,相反,他更想把时间轴拉长,“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真正去发现与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专业是非常有前途的。” 在他的设想中,教育技术是一门“学问深厚,技术宽泛,脚踏实地”的学科,学生能在其中练就一身本事,也可遇见在某一领域深耕的机遇。而在此训练体系下磨砺出的学生,也往往颇具竞争力。过去几年中,胡世清作为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学校组织者,带领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在比赛中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5年获四个一等奖,在当时全国各高校的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二;2017年获5个一等奖,在全国高校所有专业中再次排名第二。”据悉,深大在此项比赛中历年共获一等奖26项,教育技术学专业占17人项,占比65%。 近6年,在通过科创竞赛途径而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生中,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全校全专业中占比13.7%。 在校园内,学生们能潜心攻读,斩获大奖。走出校门,他们仍然可以凭借过硬的实力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城市教育减负、教育平台风行的当下,教育理论与技能兼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子们很好地满足了两方面的人才需求,不仅为自己寻得栖身之所,也为教育公平化贡献出了属于深大的一份力量。 “我去年带的一个教育硕士研究生,与深圳电视台合作,通过有线电视网支援偏远地区教育。这其实也是教育技术学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借助技术来帮助偏远地区。”在提及学生成就的时候,胡世清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十二载如白驹过隙。胡世清在高校从事过研究、管理和教学不同工作,回望过去的经历,他不由得感慨过往轨迹:从最初西北求学,再到南下赴深——成为教师是他规划之外的事情,最终却让他甘之如饴;来到深大后,他见证了一个学院的成长,也深切感受到一门专业学科从蹒跚起步到如今锋芒“愈”露。他在信息时代的前沿上下求索,也在时刻思考着教育与技术在数字时代所能肩负的更厚重的使命。 也许,对于胡世清来说,办公室牌匾上“桃李满天下”五个遒劲有力的字,有朝一日真的能够超越单纯的修辞,成为一个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