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网址
工业 农业 房产 汽车 家居 服饰 日用 IT 文教 旅游 生活 服务 工商 商务 广告 工程
挖掘地标文化,促进白首乌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中国农网     2022-04-18 13:08    

当今,农业地标产业“纯农业”现象比较普遍,地标文化与地标产业、地方特色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亟待探索。挖掘农业地标文化,助力农业地标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很长一段时间,提起地标文化,往往会联想到城市标志性高楼、旅游景点,有些地方标榜盖高楼大厦,设计“个性化”“抢眼球”的大型建筑,以此来塑造当地的“地标”;还有一些地方通过翻阅史料、发掘传说、考古发现等方式,“抢夺”历史文化名人或者传说虚构名人的出生地、工作地,为城市文化“加料”。 农业地标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应该把地方一些有价值潜力的特产原料发掘升华为品牌产品。地方政府可以“牵线搭桥”,组织历史文化、品牌文化、营养科学、生物医学、市场渠道等各领域专家,与地方农业、科技、工业、人才、宣传等多部门,跨职能、跨领域合作,对农业地标进行系统化研究,探索农业地标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以白首乌为例。白首乌主要出产于江苏省滨海县。据一些古籍记载,白首乌首用于晚唐,盛行于明初,沿传于今。据滨海县志记载,白首乌从清咸丰年间在当地广泛种植、食用,迄今已愈170多年。因其有益肝肾、补精血、抗衰老之功效,被历代中医名家视为摄生防老珍品。滨海县白首乌产量占全国的95%,是中国唯一的首乌之乡。现在滨海白首乌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主产区位于滨海县滨海港镇,可种植面积近30万亩。但由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实际种植面积只有16000余亩,从可种植面积来分析,是足以支撑白首乌产业发展的。 滨海白首乌产业发展,还处于“农产品”“土特产”状态。当地的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基本还停留在切片、磨粉的初级食品加工能力上。有些企业,借助外地企业代加工固体饮料、洗化用品,包括与养生酒企业合作开发养生白酒等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与相关文献及科研院所推荐可开发产品的价值还相差甚远。白首乌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是需要融合多方资源的推动的,科研、技术、设备、资金都不可或缺。此外,白首乌具备被加工为纤维功能性纺织品的潜力,如果辅以白首乌的文化元素,就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产业发展内容。 首乌还有着“爱情草”的爱情文化元素。以白首乌为元素的文创产业,通过文学产品、工艺礼品、纺织用品等载体远播海内外。不仅能够快速塑造白首乌产业品牌,也能够快速提升当地的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影响力。 发展滨海白首乌产业,需要融合多方面力量,进行系统研究,整合资源,做好品牌策划,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力量、创新模式,形成主要领导挂帅和授权的沟通协调机制,搞好常态化研究和常态化推进。 朱相远等滨海知名学者和乡贤,多年来建言献策,并多次参加滨海白首乌产业发展的交流研讨。朱相远认为,应该重视滨海白首乌历史文化的挖掘,用好这个重要元素,让滨海县不仅有港口,更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 滨海白首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是农业地标产业的个案。笔者近年来还关注江苏、贵州、浙江、甘肃等地农业地标产业发展状况,还专门到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贵州省兴黔生态农业研究院等致力于农业地标产业研究的单位进行交流,认为农业地标产业应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笔者以为,让农业地标不再“纯农业”,是农业地标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议通过“借外脑”“引外力”等方式,构建农业地标产业发展系统化协调机制,改变农业地标的角色和位置。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共同探索参与其中,共创家乡地标大业、共享家乡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